当前位置:

  1. 首页
  2. 校园论坛
  3. 党的十九大精神

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争做理论宣传“排头兵”

信息时间:2017-12-26

作者:满媛媛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宣讲就跟进一步。松江区委党校宣讲工作,立足于大局大事大势,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在宣讲平台的搭建上,构建了回应干部群众理论需求的“三位一体”新平台;在宣讲模式的构建上,形成了适应干部群众接受习惯的“三个转化”新模式。
  构建了回应干部群众理论需求的“三位一体”新平台
  群众理论需求是理论宣讲的方向和动力。只有关注群众理论需求,才能架起理论与群众、政策与百姓之间的桥梁,把理论转化为思想和信仰,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十九大以来,松江区委党校理论宣讲工作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把握新时代发展稳定的脉搏,帮助干部群众掌握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形成了回应干部群众理论需求的“三位一体”理论宣讲新平台。
  一是围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在报纸媒体深化“理论视点”专栏。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始终是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十九大以来,松江区委党校与《松江报》合作,深化“理论视点”专栏,每月一期,每期一整版,党校教师将十九大精神通过“新成就”、“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等主题的深化拓展,深刻阐释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新成就,深刻阐释新时代党的“四个伟大”新使命,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两个百年”的战略规划和具体部署,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握新时代的战略布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围绕“信仰什么、追求什么” 在广播媒体聚焦“理论一刻”专栏。在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人们渴望得到“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的正确回答和坚定引导。十九大以来,松江区委党校与松江广播电台合作,在“理论一刻”专栏中,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周一期,每期一刻钟,党校教师通过解读新思想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等主题的深入分析,引导听众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刻认识这一思想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创新、在实践上的科学指导作用,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是围绕“怎么看、怎么办”在电视媒体开设“理论时光”专栏。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分配、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生态等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自然引起了怎么看怎么办的认识分歧和思想困惑。十九大以来,松江区委党校与松江电视台合作,开设全新栏目“理论时光”,每天一期,每期三分钟。党校教师通过这个专栏,紧紧契合广大群众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切,深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举措,正面引导、贴心说理,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共同破解热点难点,宣讲党的理论,传播党的声音。
形成了适应干部群众接受习惯的“三个转化”新模式
  群众接受是理论宣讲达到入耳入脑入心效果的前提。新时代,利益多元、观念分化、需求多样趋势增强,各个群体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强,不喜欢被灌输被说教,以往那种脱离群众接受习惯的理论宣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松江区委党校理论宣讲工作坚持群众观点,从心理上、感情上、态度上与群众“无缝对接”,做到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进而构建了适应干部群众接受习惯的“三个转化”新模式。
一是用“百姓话”化“繁”为“简”。宣讲过程中,党校教师把复杂高深的理论术语转化为简明生动的百姓话语,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从语言上解决理论宣讲对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达到沟通心灵、升华认识、增进共识的效果。
二是用“身边事”化“虚”为“实”。理论作为高度抽象的观念形态,听起来“大”而“虚”,不易理解,不好把握。宣讲过程中,党校教师坚持从群众实践中挖掘事例,收集素材,把理论落到群众熟悉的典型事、具体事、眼前事上,引导群众从小故事感悟大道理。
三是用“短平快”化“整”为“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进行“短平快”式理论渗透,让理论宣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松江区委党校除了利用“理论视点”、“理论一刻”、“理论时光”这三大平台进行理论宣讲,还将宣讲内容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进行编辑转发,从而为加强理论宣讲工作、促进干部群众理论学习开辟了新渠道,提供了有效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