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首页
  2. 校园论坛
  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4. 理论学习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群众工作创新

信息时间:2014-03-05

作者:郭玮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摘 要: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能力,关键是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嘉定镇街道社区睦邻点建设为例,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创新群众工作,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以及松江区社区睦邻点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关系网络、规范与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三种类型,党组织通过对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与投资,有利于促进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三者之间的循环往复,切实增强党群信任。

关键词:社会资本;群众工作;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的新要求,如何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成为突出问题。新形势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均出现“四个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群体日益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社会个体日趋独立,增加了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党群关系呈现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社区群众工作遇到的瓶颈

目前,全区正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落实到社区建设,共同体的建构已成为社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多元化的管理带给群众工作许多新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一)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一些社区部分党群关系呈现疏远化的趋势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系体中,社区普遍都建立了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有的成立了社区自治性团体,明确了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但是,由于一些党组织行政化色彩过重,长时期的官僚化工作作风,行政化、形式化的工作方式方法,还有群众的有效自我组织能力不足,与自治要求的差距较大,使得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群众工作不能真正反映民意,未能切实深入民心,所以部分党群关系呈现疏远化的趋势。

(二)明确了社区共同体的建构,一些社区依然存在着普遍的信任危机

社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社区共同体的建构。当前,社区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群众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重大变化,群众的精神需求愈来愈多,需求层次愈来愈高,需求内容愈来愈丰富。面对这种情况,党组织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存在距离,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长时期得不到维护和满足,导致了在流动性越来越强的社区,传统的人文资源流失亦越来越严重,邻里冷漠、信任危机随之而来,不同程度上更是加剧了社会裂痕的深度。

(三)明确了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一些社区的自治程度依然不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推动社区群众自治,但是,党组织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能力不足,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组织有序发展的能力不足,群众未被充分有效的调动和集中起来,造成一些社区群众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自治程度相对较低。

 

二、有益的探索:运用社会资本创新群众工作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能力,关键是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嘉定镇街道社区睦邻点建设被评为“2012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之一,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以及进一步增强党群信任关系开辟了一条现实路径。

(一)社区睦邻点的建设

睦邻点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由街道加以评估认可,组织者、活动场所与活动记录均有一定规范引导的组织。目前,上海市很多社区都建立了睦邻点,尤其是嘉定镇街道社区睦邻点,从20073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到2012年年底,共形成250多个睦邻点,平均每个社区近15个,平均每天有超过3000名居民参加睦邻点组织的各类活动,负责人中70%的人为党员。睦邻点的建立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了群众自治的主体作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社区的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最早的睦邻点出现在嘉定镇街道。一对空巢老夫妻寻到街道:“儿女不在身边,平时特别冷清。能不能在自家设点,邀请邻居常来坐坐?”老夫妻的这个朴素想法点石成金,至此,睦邻点的创意就这样在老夫妻的自发组织下应运而生。睦邻点主要的做法是由热心公益的群众自觉发起,志趣相投的群众自发参加,睦邻活动由群众自由设计,通过党组织加强指导,让党员在活动中发挥先进作用,把党的思想渗透到活动中,依靠党组织、居委会和群众的多重力量,不断地推动活动的发展、创新和完善。

在睦邻点建设中,党组织要善于抓住社区里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关系进而调动人脉资源,易于发挥党员在睦邻点中的作用,从而在推进活动发展过程中密切党群关系。

(二)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资本已经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广泛使用的一种分析工具。

许多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最早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随后经过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都认同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的定义,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社会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彼此己经熟悉的人团结在一起,它起纽带作用;一种是把彼此不认识的人或群体联系到一起,它起桥梁作用。

虽然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出发对概念可以作出不同的界定,但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是社会资源的保值增值,表现形式包括关系网络、规范、信任等。它作为一种不同于物质资本的无形资本的表现形式,与其他类型的资本具有共同的属性,即生产性,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投资获取增值回报。

(三)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创新群众工作

中共中央党校祝灵君教授指出:“政党对社会资本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往往是通过政党与民众组织以及民众个体的关系来实现的;另一个则是鼓励民众之间的交流,形成庞大的横向网络关系,提升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一方面,党组织与群众建立联系,可以通过党组织与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或党组织与群众个体的关系来实现;另一方面,党组织还要积极鼓励、引导和培育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落实到社区建设中,党组织既要渗入到群众的关系网络中,同时又要推动群众自发组织与参与,其实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社会资本的开发与运用的过程。关系网络仅仅是一种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而维持关系网络得以存在的规范、信任、互惠等内容也是社会资本的多种表现形式。

运用社会资本创新群众工作要注重对其不断地积累和投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通过适当投资,则可以提高整体社会资本的拥有量。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地区民主程度越高,富强、文明、和谐得以呈现;第二、社会层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第三、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社会资本的基本内容。

历史经验表明,群众可以被组织和被引导。陈毅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给我们推出来的胜利”,实际上老百姓不仅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而且也推出了一个新中国,更推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鱼水关系和血肉关系的体现。新时期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要善于运用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来组织和引导群众,形成互动互信的党群新格局。

 

三、经验与启示:新形势下创新群众工作的路径

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能产生合作,对三者的不断投资和积累,从而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党组织首先要渗入到群众的关系网络中形成有效的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顺应群众的活动方式,建立新的规范,在规范活动中通过党群之间的互动进而增强信任关系。 

第一、渗入群众的关系网络,形成有效沟通

做好群众工作,党组织首先要与群众形成沟通。党员干部要接触群众,要参与到群众活动中去,党员干部要知情,这是有效沟通。社区既有的关系网络作为潜在的、可运用的资源,党组织将这种资源转化为进一步可操作的社会资本时,富有号召力、组织力、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社区党员则是一个最佳的连接点。社区里的党员具有双重身份与双重作用,其一是党员身份,把党组织的要求带入到群众组织中去;其一是群众身份,还能把群众组织的需求带回给党组织。 

第二、顺应群众的活动方式,建构互动规范

在党组织渗入到群众的既有关系网络之后,就要顺应群众的活动方式,引导群众建构新的互动规范。社区的群众性组织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党组织不能用行政化、隶属化的方式处理与其关系,而是以服务的姿态渗入,尊重群众的活动方式,帮助、引导和提高群众的自治能力。新的网络关系需要新的规范,党组织要站在现代社区发展所需要的规范的高度,引导群众参与和建构新的社区规范,用以调节党组织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互动。长宁区新华街道则为睦邻点提供了一些简单设施和经费,为每个睦邻点购买了一份意外保险,避免老人在活动时出现突发事故。新规范的内容丰富,包括运作制度、活动共约、扶持保障机制和奖励措施等,通过一系列新规范,促使活动沿着积极向上、长效永续的轨道发展。

第三、通过互动维护网络关系,增强党群信任

党群信任是主体双方相互推动的结果,包括党信任群众和群众信任党两方面内容,是同一组织内部的互信和回应关系。党组织相信群众表现为党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的统一,群众相信党组织体现为党性与人民性、党与群众利益的统一。

党群信任首先表现为党组织对群众的信任。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在睦邻点建设中,党组织必须按照群众路线的原则与群众互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而又以群众为归宿”,增强推动党群之间的信任关系。其次,信任可以在关系网络与互惠中得到衍生,党组织要与时俱进,跳出惯性思维和陈旧模式,尊重群众主体,履行群众承诺,帮助群众解惑释疑和实现正常的权益诉求。最后,党群信任的维护需要党组织不断投资和开发新的社会资本,促进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三者之间的循环往复。 

 

参考文献

 

[1] 祝灵君.社会资本与政党领导——一个政党社会学研究框架的尝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 (美)罗伯特 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