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色情怀


【信息时间:2020/1/3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住宝塔山。”这是诗人贺敬之阔别十余年重回延安时所作的诗句,在几代人中深情传唱,饱含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情感和对延安精神的礼赞。一提起延安,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这座在课本里被反复朗诵的,中华民族的根、共产党员的魂,引领我们党由小到大又由弱到强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城市,因为那场红色革命,而注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回延安”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象征,提醒我们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3年的不平凡岁月和辉煌伟业。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延安,曾与我相知相守四年的地方,更是让我锻炼成长、加入党组织的革命圣地。宝塔山、延河水、杨家岭、枣园、南泥湾……神圣的地方令人向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姑娘,对黄土高坡、窑洞有着特殊的感情,延安永远是“回”,而不是“去”,因为那里是我信仰的故乡,是精神的家园,是梦想起航的地方。
2017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正式出版,大量的历史细节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阅读后我既为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感慨,也为青年习近平成长的不易所感叹,更使我进一步萌发了想去了解这段岁月的念头。
作为一名基层党校教师,机缘巧合,2018年学校要求备出一堂关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导读课程。为了找到第一手素材,暑假里,我冒着酷暑带着当时仅一岁半的女儿回到了延安,开启了梁家河之行,也开启了属于我们的第一次亲子红色之旅。
在知青窑洞,目睹青年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时睡的炕;在煤油灯旁,脑补那个每天夜里挑灯夜读、思考人生的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史馆中,全面了解知青插队的历史以及梁家河村发展脉络;在讲解员讲解中,我仿佛置身于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在知青井旁,在淤地坝边,在沼气池旁、在铁业社、磨坊、代销店、缝衣社里,感受到了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后的习近平是如何带领乡亲们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开创了梁家河热气腾腾的新局面。当时我就想,以梁家河现在的生活条件,让我在那里待七年都未必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无疑是丰富多彩的,今天他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办大事解难题,都离不开这段艰苦岁月的磨炼,也离不开他一如既往的勤劳务实。可以说这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地。
返程的火车上,一遍遍翻看着此行所拍摄的珍贵照片,心中开始构思这堂课,希望能让触动我的地方也真正能够打动每一位学员。怎样能把29位受访者讲述的往事用我自己的方式讲给学员听?青年习近平到底经历了怎样不平凡的七年?则其中到底又蕴含着多少人民领袖成长的密码?党员领导干部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如何把一本厚厚的书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说清楚、讲明白,在不断的思考中,一条主线逐渐清晰起来:青年习近平心路历程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授课思路也更明朗,而女儿也从照片中认识了“习大大”。
此次回延安使我对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有了更深的体悟。调查研究不仅是党校教学工作的“铺路石”,也是“活教材”和“金匙”,是搞好党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保证,是衡量党校工作的一把重要标尺。特别像我这样走出学校门就进入党校门的青年教师而言,要想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应该深入基层,走进村(社区),走进机关、农村……做好调查研究,收集大量鲜活的素材,充实课堂内容,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的授课才能接地气,自己讲起来才更有底气。而要做到这些,唯一要坚持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最初的没梦想,永远奋斗!
 

 

分享到:
作者:高颍
来源: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