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方法•保障:“摸着石头过河”的三重维度


【信息时间:2018/5/9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改革在很多领域突入了‘无人区’,经济特区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发现,贯穿40年艰辛改革历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

  “摸着石头过河”,最早是一句民间歇后语,“摸着石头过河——稳当些”,后多用来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并引申为做事不盲无目的地做。当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逻辑并未过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把握“摸着石头过河”目标、方法、保障这三重维度,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蹄急步稳”前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目标

  目标与方法、保障具有紧密的联系,目标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第一位作用。因此,“摸着石头过河”首先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这是“过河”的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显然,“摸着石头过河”的目的就是要到河对岸,对岸是什么?无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近70年的艰辛探索中,我们党从最初提出的实现工业化,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几经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1949-1976)。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在报告中提出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把中国从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在加速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又及时提出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1956年,党的八大将“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写入党章。这四个现代化几经修改变化,先是删去“国防现代化”,这与当时美苏关系缓和的国际形势有关;再是删去“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因为交通运输属于工业的范畴;之后又加入“科学文化现代化”,这与当时世界上新一轮科技浪潮兴起有关。196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首次被完整地提出。1960年2月,周恩来同志在一次发言中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一改动,使得“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更为准确。此后,在1964年12月和1975年1月分别召开的三届、四届人大会议上,“四个现代化”都被明确规定为我国在二十世纪的奋斗目标。

  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1978-201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两年的徘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过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又极大地丰富了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则表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新的表述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有了质的飞跃。之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继续坚持、继承和发展了这个战略目标,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至此,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又有了新发展。

  第三个阶段:成熟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五个更加”,把“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有了初步的发展。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由此,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高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意义重大。

  方法

  目标明确以后,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实现既定目标的问题,为了确保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必须选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这直接关系到目标实现的效果。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党已经摸索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过河”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注重“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2012年12月31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顶层设计”最初是一个工程学范畴的概念,指的是综合考虑工程中的各个要素,通盘考虑,集中有效利用资源,进行最高层次的宏观设计。而后,这一概念被引用到军事和社会管理领域。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出现了“顶层设计”的提法,纲要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鲜明指出,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事实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出真知、出思路,各领域全面开花,均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之所以能顺利“过河”,绝非仅靠“摸石头”那么简单,当时已经初步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雏形。比如,1992年和1993年相继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分别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作了部署规划。这一系列的部署,为我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中作了一次相对完善的“顶层设计”。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就伴随着“顶层设计”,只不过更加突出“摸着石头过河”思想在改革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开始不断显现,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原先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在具体实践中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适时提出“顶层设计”迫在眉睫,通过加强改革的制度建设,从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高度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等各领域的协调组织机构,这些举措正体现出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又出台了《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健全了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优化了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了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比如,之前提到的各类“领导小组”升格为“委员会”,实现了任务型组织向常规型组织转型,“顶层设计”功能进一步强化。

  当然,新时代强调“顶层设计”,又不仅仅是只要“顶层设计”,而不要“摸着石头过河”。当前,党中央通过“顶层设计”统一部署全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领域发展还不平衡,面临的问题矛盾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在具体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中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继续做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各地具体实践,反过来检验和完善“顶层设计”,形成良性互动。

  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成绩斐然,其中艰辛只有改革者自知。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任务更加艰巨,道路更加坎坷,不仅需要改革者勇于创新,还要敢于挑战新的利益藩篱,遵循“顶层设计”,大踏步“摸着石头过河”。然而,改革没有先例可循,能否突破重重障碍,顺利“过河”,关键看改革者敢不敢创新,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找到“过河”的捷径。因此,在“顶层设计”中必须为敢于干事担当的改革者们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为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提供保障。

  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换言之,容错纠错机制就是给予改革者、创新者鼓励和保障。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此后,容错纠错机制的提法被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体现了党中央为担当者担当的政治勇气和政治魄力。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是犯了错能及时改正才称得上是能人。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顶层设计”,都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在试错过程中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取得新成效。正因如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体现了对干部的督促和爱护。

  近年来,党中央铁腕治腐,管党治党的“紧箍咒”越箍越紧。许多干部还没有及时适应政治新常态,仍沉浸于老一套的工作办法,许多过去习以为常的做法在今天看了就是违规的。部分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干事创业多少会有违规,只要做事就有可能出事,于是开始奉行“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原则。在这种“不作为”的歪风邪气影响下,还有谁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党中央顺势提出容错纠错机制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给那些想干事的干部吃了“定心丸”。

  当然,容错不等于无限度宽容,更不等于可以胡来,各地各部门在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加强民主集中,不允许出现不经调研的“拍脑袋决策”和不经集体讨论的“任性拍板”。这就要牢牢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三个区分开来”,对真正的改革者给予包容,对浑水摸鱼者严肃问责。

分享到:
作者:高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