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党务公开(李鸿渊)


【信息时间:2016/4/28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使用,党建工作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速,网络党建成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新常态。“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全方位的融合与创新,“互联网+党务”不只是个标签和口号,也意味着党务工作的全方位创新。需提升“互联网+党务”的意识,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党务工作的有机衔接,借助和发挥“互联网+党务”的信息公开优势,激活党务公开的制度效应。

“互联网+”为党务工作带来新机遇。一是“互联网+”更新党务工作理念。“互联网+”最为重要的是就是思维变革,网络思维的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决定了基层党务工作网络化的时代要求,那就是更加注重信息透明和党员参与表达,党员个体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这就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思维,让党员在党建网络平台上充分参与,保障其民主参与权利的实现。二是“互联网+”革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主要体现为虚拟空间的组织活动增加,党员的组织活动参与从现实走向虚拟空间,党组织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局限被打破。因此,党组织活动方式不需要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和空间里完成,极大地拓展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动领域,让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有了更为便捷的组织参与条件。三是“互联网+”优化丰富党务内容。对接互联网不是简单地上网的问题,或者把支部建在网络上,而是要实现组织工作内容与互联网的更新,更多地增加多媒体资源的分享,更多地注重党员对组织活动的体验评价,进一步建立党务工作的大数据,极大地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互动性与有效性。

“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互联网+党务”。要看到传统党务工作有其独特的工作优势,组织优势发挥明显,思想工作到位。因此,“互联网+”是对传统党务的改造和优化,不是简单代替,防止舍本求末,走向另外极端。其一,防止具体党务工作与网络党建“两张皮”,面上看着很热闹,党务微博、党务QQ群、党务微信群样样都有,就是不见有具体实质内容,空对空。其二,防止见网不见人,只注重“键对键”的网上论坛,忽视“面对面”的交流,反而导致感情疏远,现场感缺失。其三,防止出现无组织引导的资源浪费,党务工作无主题,网上组织生活会变成聊天会、吐槽会,反而消减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信息开放与平等交流,这一特性是优化党务公开的技术支撑。党务公开是指各级党组织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党的领导活动和党务活动的过程、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做法和制度。借助互联网可以加速党务从内容到方式的全方位公开,为广大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提供一种信息化的渠道。网络政治的兴起倒逼党务公开,“互联网+”的介入与网络公开载体的创新,有助于优化整合党内民主建设的各类资源。

“互联网+”放大党务公开的制度效应

“互联网+”改变的是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党务公开信息平台优化的是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互动关系。因为党务公开网络载体的出现,打破了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的壁垒,实现党组织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全方位联系,成为党组织与党员群众无缝对接的窗口。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和透明,党务公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打破了单向度的信息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建网站、党建微博、党建微信等应运而生,基层党组织借助网络的力量,其管理模式和党员的参与方式有了新的选择。

当前,整个社会政治系统更加趋向于公开透明,许多政党都在调整自己争取民众的政策策略,建立了自己现代化的媒体架构,向社会广泛公开政党的政治纲领、政策主张等,以此扩大党内民主,促进政党与社会的交流、对话和沟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党务公开”是对时代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

“互联网+”完善党务公开的监督机制

党务公开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的必要条件或基本标志,贯穿于党内民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为受制于信息透明不够,监督效力不足,“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开放和透明,极大完善了党内监督体系,并且形成一个自律与他律相互衔接的闭环。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党组织和党员的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其一,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是一种党内的活动安排;其二,党组织和党员自身的内驱动力,争当先进勇创优秀,是对自身荣誉的珍视;其三,来自社会外在的监督压力,主要是党务公开后,尤其是党务信息充分公开后,对党组织和党员而言都是一个外在的压力。第一种是体制内的压力,容易被形式主义消解;第二种是自我加压,容易被精神懈怠侵蚀;第三种是外在的监督压力,党务公开后的党组织和党员置身于社会监督之下,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带来全天候的外力和外压,是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动力不足问题的现实选择。

 

学习时报2015年06月25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