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信息时间:2016/5/20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建设理性认识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实践性。习近平在论述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群众观和树立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唯物主义执政理念。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虽在提法上是一组排比句,但这四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份顶层设计。这里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整体上的“四个全面”和“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和重大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求目标和强烈夙愿,深化改革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特征和根本动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确保领导权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成果新飞跃。所以,习近平所说“‘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和‘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得出来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充分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和实践观精神实质。
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关于人之存在和发展的主题,具普遍性和激励性。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所期待的不是仅仅解决温饱问题的生活,而是一种内容更全面、惠及更广泛、质量层次更高的生活。当然,在社会主义的更高层次即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所期待的,将如同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时,“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体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钓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种将人的生活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愿景,深刻透视出了人类最高层次的生活理念。
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国家对繁荣富强、民族振兴的期待在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人民群众的生活难言美好,我们常说“有国才有家”就体现了这一历史逻辑。我们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通过改革、发展和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习近平把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设定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人本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实现中国梦而设计的整体性战略布局,把人民梦和国家梦、世界梦紧密结合成一个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崇高胸怀,这一梦想的实现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分享到:
作者:郁西粟
来源: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