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陈超)


【信息时间:2013/10/14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本世纪头10年,中国抓住机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随着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再次走到了关键节点。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久久不散,美国“重返亚太”,周边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骤增……有人产生怀疑:中国是不是还处于战略机遇期?形势判断至关重要,如果形势判断有误,战略规划就会失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上述重要论断集中回答了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问题,为我们抓住和用好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

一、 “战略机遇期”何谓

    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战略机遇期”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的,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无论从我国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1.抓住战略机遇期的世界经验

    发展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15-17世纪,葡萄牙等国把握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契机,发挥航海强国的优势,率先经济崛起。进入18世纪,英国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依靠其率先建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模型和制度文明,强势超越葡西,扩张为“日不落帝国”。此后,英国霸权地位受到德美等国挑战,虽在19世纪仍保持霸权地位,但其势已不如前。20世纪初,美德抓住电气等技术上的创新,成功“逆袭”。掌握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并在二战中大发横财的美国随之登场。战后美国在以原子能、电子信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中继续把握先机,国家实力至今无敌。英国却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逐渐式微,最终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失去主角之位。彼时,在地球的东方,日本明治维新后,大规模引入西方先进技术,当欧洲列强入侵和瓜分中国之时,日本抓住崛起的时间窗口,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几百年来主要大国的强弱交迭,构成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版图的复杂变迁。虽然这些国家崛起之时的具体举措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昭然:发现事关国运的关键节点,并具有远见地抓住发展机遇,运筹科技、制度、国际关系等因素,做出合乎时局变迁的重大战略谋篇布局。

    2.中国曾经错失3次战略机遇期

    或因自身封闭保守,或因未能因应变局,中国自15世纪以来,错失了3次战略机遇期:第一次是15世纪的明朝中叶,第二次是19世纪的清朝末叶,第三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0年前的中国,在全球性的战略机遇期到来之际,虽有走向世界并开发世界之力,但无拥抱世界之心。郑和七下西洋,最早走向外部世界。后因皇帝下诏,命令以郑和为首的船队班师回国,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走向了内向型发展之路。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国一批先进分子力图改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但由于政府的保守和打压,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二战结束后,我们未能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加之后来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严重分裂,结果中国又一次封闭了自己。

    3.我们党紧紧抓住了新的战略机遇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推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意愿。与此同时,透过美苏两家的激烈争夺,邓小平同志综合分析国际战略形势,敏锐地得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系列战略论断,为我国成功抓住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过去10年我国经济总量从12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连续赶超意、英、法、德、日五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历史罕见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深谋远虑的“中国智慧”。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发展实践中,又加深了对战略机遇的认识。这10年,我们认清形势,敢为人先,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频出拉动增长的“大动作”,频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手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上了新境界。面对机遇,要抢抓。机遇与挑战常常相伴相生,只有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才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变”与“不变”

    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加扑朔迷离、更加起伏跌宕。从华尔街金融风暴到欧洲债务困境,西方发达国家遭受到数十年未遇的经济危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深层次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中东地区正在经历半个世纪以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烈度最高的政治洗牌和社会动荡。同时,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客观上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的压力;国际舆论中对华负面情绪上升,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乃至“中国崩溃论”等不时泛起;南海、钓鱼岛争端等对中国领土主权构成挑战。日益严峻的世界局势以及前所未有的周边环境挑战,是否意味着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会消融为一厢情愿的幻影?的确,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

    1.中国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变。在第一个10年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方国家社会稳定、民生富庶,能够大量消化中国产品,而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繁荣不再,而三大经济火车头的同时熄灭,使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度下降,转而对中国资金的依赖度上升。中国经济的外部增长源发生变化。

    2.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在变。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的战略重心锁定中东,第一目标是反恐,因此华盛顿没有更多时间与力量来顾及亚太。如今,美国战略重心向东亚、向西太平洋转移,尽快从中东、阿富汗等地撤出,其首要战略目标也重新定位为应对潜在大国威胁。美国一系列变化将影响中国的外部环境。

    3.邻国看待中国的心态在变。过去,本地区国家“平视”中国,对中国的担心与猜疑比较少,中国与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差距不大,而日韩更是遥遥领先。亚洲普遍认为,中国上升为亚洲主导力量还需时日。如今,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忧虑明显上升。亚洲邻国的这种战略担忧与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结合,中国周边遇到的困难比以往多了。

    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这两个中国处于战略机遇期的逻辑前提没有变化,虽然中国发展的外部形势有所变化,但这两点依据的根本点依然存在。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很不安宁,“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但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在一系列变化中继续保持着对中国发展有利的“不变”。

    1)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并没变。人类工业革命还不过200年,市场经济发展不过100年,技术革命就带来了超越人类几千年历史的生产力大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重组和流动,信息革命将人类的命运超乎寻常地连接在一起。美国著名学者扎卡里亚在《后美国的世界》一书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不再分属不同的阵营,而是比以往有了更深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制衡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可能是一种危险的、引起动荡并可能自食其果的政策。如果美国选择制衡中国,会发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自己反而成为破坏性力量,并为此在经济和政治上付出高昂代价”。

    2)国内新“四化”进程推动大发展格局没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将继续释放出巨大能量。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为下一步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潜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还将为我国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为主导拉动经济成长、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激发社会活力为主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和维护和谐稳定创造坚实条件。改革的红利、技术变革的红利在未来一二十年将会更加凸显。

    3)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愿望和首创精神没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时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过去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也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了不竭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追求公正、公平、民主、富裕期待更加迫切。顺应人民期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就完全可成为抓住并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如何在新起点上延续战略机遇

    回望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历历在目曾错失数十年中的若干发展机遇,亦曾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把握机遇,形成了后发优势,一举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告诫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也不要被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吓倒,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当然,承认“战略机遇期”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唾手而得。最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思考国家利益,主动寻找机遇、及时发现机遇、娴熟运作机遇、全力延拓机遇,将战略机遇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战略现实,转化为发展成果,转化为全球影响力。

    1.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国梦”,增强维护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现在中国强大了,似乎很多国际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可为何感觉中国却遭遇那么多国际纠纷甚至明目张胆的挑衅?明明是中国放低身段同各国打交道,遇到纷争也往往选择后发制人,但仍被一些国际舆论歪曲为“咄咄逼人”、“富有挑衅性”,难道中国成了“弱小时挨打,强大时挨骂”?在国内,蓬勃发展难掩层出不穷的问题,似乎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一些国民有种挫折感,出现一种烦恼。同当今其他大国相比,两个“前所未有”并存,是我国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环境决定的,显得十分独特。“两个前所未有”决定了我国正处于“成长中的烦恼”。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坚持中央既定的内外大政方针不动摇,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国力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如能成功推进改革创新,中国将持续过去几十年的良性轨道,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期;倘若迟疑,抑或无作为、乱作为,则将痛失机遇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或衰退,乃至影响社会稳定。无疑,能否将战略机遇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赖于我们是否有能力抓住机遇,推动变革,有魄力直面阻碍改革的各种障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动荡中求得持续的发展,更毋论保障和提升民生。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动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等系统配套的措施,融解多年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并提前做好政策储备,应对不断扩大的城市人口,保障社会达到动态的平衡。

    3.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营造有利于中国的战略态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扎实推进同各国的务实合作,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个10年中,国际上大国关系还是关键,特别是对美关系,需要我们精心把握。随着奥巴马总统成功连任,我们面临应对美国对华战略上既互信又互疑、外交上既接触又孤立、经济上既竞争又合作、贸易上既开放又保护的复杂任务,中美关系也可能呈现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摩擦与纠纷更加频繁、总体稳定而局部震荡的复杂特点。面对如此复杂态势,就要“两手对两手”。他们对中国是“两手”,我们对他们也是“两手”。简而言之,一手是在对外关系上全方位地同一切相关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共同利益,逐步构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利益汇合点或利益共同体;另一手是以有利、有利、有节的斗争求团结,以预判、预警、预备的危机管理求安全。

    10年,历史长河一瞬间。回望中国与世界经历过的一个个“瞬间”,总给人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在“历史一瞬间”里,对于任何国家和个人,但凡有追求,都会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加以把握和应对,选择就弥足珍贵。成就和辉煌属于过去,奋斗未有穷期。在新的“10年”,我们面临的机遇、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只要我们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抓住和用好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松江报——3月14日——大讲坛)

分享到:
作者:陈超
来源:校长室